.〔典故釋解〕鶼鰈


 
 

 

  鶼鰈就是比翼鳥與比目魚。《爾雅•釋地》「南力有比翼鳥焉,不比不飛,其名鶼鶼。東方有比目魚焉,不比不行,其名為鰈。」鶼似鳧而羽毛青赤,一目一翼,相得乃飛。鰈為比目魚之一種,體側扁,一面色暗褐,一面白微黃。幼時兩眼本分列體之兩面漸次長大,左眼乃漸漸右移,兩兩相並,始能游行。
  後漢秦嘉遷官上郡,妻徐淑病不能同行,嘉以書迎之,淑答書云:「身非形影,何得動而輒俱,體非比目,何得同而不離。」後嘉死,淑毀容旋亦哀痛卒。《玉臺新詠》魏•徐幹室思詩:「故如比目魚,今隔如參辰。」
  唐•白居易《長恨歌》「在天願為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。」天寶十年,唐玄宗與楊貴妃於驪山七夕夜半,仰天感牛郎織女之事,密相誓心,作此私語。
  鶼非比翼不能同飛,鰈非比目不能同游,因其形體不可或離,後世乃以鶼鰈情深,比喻夫妻恩愛,情誼篤睦也。(宋毅)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