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退警同仁:近況可好,常在念中。
每把責人之心責己
還將看己之眼看人 |游華
中部一同仁突來舍下,訴說妻子幻想編故事被逼迫幾至發瘋,兩個鐘頭的獨白,雖只建議其讀書,卻輕鬆回去,似將沉重留給我,幾經細思能仔細傾聽,讓其發洩,未嘗不是好事。泱泱華夏,悠悠歲月,四書五經原是叫人去「行」,也是實務,可是聖人把修齊治平之道陳義太高,而成為古今經典,乃導引後人去訓詁;須知春秋戰國時期跟今日的生活環境,已迥然不同,「橫看成嶺側成峰」,晦澀難懂辭句,若奉之為千古不移道理,當然就會害苦了今人。所以我們以為人與人間相處之道要像古錢,外圓內方,外面無稜無角,才不易毀損,守正不偏的內方,才是處世之道。夫婦、朋友、長官部屬都應有此認知,守常和諧之道即可,不應「求全」,因為人與人之間總會有一點小秘密,我們常見有些友情在若有若無之間,沒有涉及男女之情,卻比男女之情更恆久,可遇不可求的情誼,有時比夫婦、兄弟還親,所謂「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」,即使只是逞一時之快的無心氣話,恐怕惡言出口就很難修復往日的情誼,中部同仁或即如此。「昔時賢文」有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,懂得退一步以後就好相見,應是人的大智慧,假如不讀書不知修為,要想洞悉個中真髓,豈是易事?所以還是要讀書,當然不可讀死書。
孟母為讓孟子喜愛讀書,頻頻擇鄰搬家,如以今日台北寸金寸土,恐非易事?至於映雪借光,集螢火蟲照明和鑿壁偷光,只是訴說當時讀書之不易,並非證明古人的眼睛比今人好。今人只要肯讀書,並非難事,尤其我們已退居山林,要的是閑適性的讀書,重過程而不求目的,選擇喜歡的,享受求知慾望,得到精神的享受即可,能如是即必「胸有文章氣自華」。既無法改變別人,就試著改變自己,不要小受挫折而懷憂喪志。陶淵明的與大自然渾然化為一體的淡泊樸素恬靜,應是我們最欣賞的,其「既耕亦已種,時還讀我書」「歡然酌春酒,摘我園中蔬」、「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的飄逸適性,讀其詩即能令人神往。因為適性,自不「言必宗經,文必載道」,逐字考據求解,把讀書視為苦事,而剝奪了真正讀書的興趣。陸游是一個善讀書和喜讀書的人,其「病裡正須周易、醉中卻要離騷」,將讀易視為治病的良藥,讀之能心態達觀,順應自然,樂天知命,從而減輕病痛之苦;跟宋儒黃山谷之「三日不讀書,便覺話言無味,,面目可憎」類似,易言之,讀書不僅能變化氣質,還能涵養胸襟。同仁以為然否?
敬祝
平安
一飛 敬上
九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