夠與?、鄰與?、?與鴃、飄與?、颯與、飆與?、辣與?、毹與、氈與?、綿與?等字發同音,字意亦相同,位置可以左右互換寫,也都不會錯,國字真玄妙。
據說倉頡是造字始祖之一,當時造了多少字似無可考,隨時代進步,事物繁雜,科學發達,字愈來愈不夠用,因之繼續造字的大有人在。女皇武則天也造了十九個字,因筆劃太多,現代字典僅能查到一個「曌」字,也就是武則天的名字,意義是日月當空永照天下。五代主也為自己造了一個「龑」,名為劉龑,取「飛龍在天」之意。玄奘取經回國翻譯佛經,也造了許多倉頡所未造的字。
近代眾多科學家,發現了新元素便依金字為旁,也造了許多新字。國字一字一音,但受外來語影響如粍,粁……等則一字發多音應屬例外。現代國字究竟有多少?似未見有人正確統計,據估計應在萬字以上,而常用者應不超過一千字。
民國初年教育部曾將國字簡化一百多個,如體簡為体,懷簡為怀,龜簡為?……等,現在仍為大眾所習慣使用。中共更普遍簡化了國字,但仍有其脈絡可尋,看上下字連貫起來大部都能認識。
國字真玄妙,當非橫書拼音字所能比,古字也有簡體字,「?」就是「個」的簡體字,唐書張弘毅傳有:「天下無事,爾輩挽兩石弓,不如識一?字」,「?」與「丁」字篆文非常相似,致把「?」誤成「丁」,遂有成語「目不識丁」,或謂丁簡單僅有二筆易識,但兩筆字也很多如人、八、十……等,為何不用人、八、十而用丁?況一字更簡單僅有一筆更易識。由是言之,把?誤成丁字其理甚明,積非為是,通用就好,不是也是罷。
(邢文華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