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代十一國中,以後梁跟後唐最強大,而這兩國自上一代就互相纏鬥不休。
公元九二三年四月二十八日,後唐帝李存勗派精銳騎兵直擊後梁鄆州(山東東平),攻克,後梁帝朱友貞大為恐懼,宰相敬翔說:「局勢緊急,只有王彥章當大將,才能挽救。」朱友貞召見王彥章,問他破敵的日期,王彥章回答說:「三天!」朱友貞左右侍從忍不住笑出聲音。王彥章告辭後第二天,飛騎奔到滑州,舉辦盛大宴會,暗中派人集結艦艇。夜晚,命武裝戰士六百人手拿巨斧,連同鐵匠帶著風扇的皮鼓和石灰登上艦艇,順著黃河而下,宴會還沒有散,王彥章離座,假裝去洗手間,率精銳部隊數千人沿著黃河南岸,直擊後唐德勝南城,後唐守將沒有戒備,後梁艦艇突擊隊把河上的鐵鏈燒斷,用巨斧砍下浮橋,與後唐軍鏖戰,王彥章則率軍猛烈攻擊德勝南城,攻克。此時距王彥章接受命令那天,正好三日,王彥章接著進攻潘張、麻家口、景店,全都攻克,後梁聲勢大振。
王彥章大勝後唐,被任命當總帥,準備北渡黃河攻打後唐,他對親信說:「等我凱旋班師,當誅殺趙巖、張漢傑等誤國奸臣,以向全國人民謝罪。」張、趙等人聽到消息,遂想辦法陷害王彥章,朱友貞的寵臣段凝向來就嫉妒王彥章,暗中與張、趙誣陷王彥章,並把全部戰勝功勞歸給段凝。朱友貞聽信張、趙讒言,怕王彥章一旦成功難以控制,於是把他調回大梁(開封),改命段凝當總帥,宰相敬翔勸阻,朱友貞不理,命令發佈後,將領們忿忿不平,士卒群起不滿。
段凝率大軍五萬北渡黃河,進入澶州,後梁先鋒指揮官康延孝不滿總帥被換,率騎兵百人投奔後唐。康延孝對李存勗說:「後梁土地、軍隊都不少,不過朱友貞平庸性情懦弱,大權又被佞臣趙巖、張漢傑把持,而段凝沒有才能只會奉承,且膽小如鼠,卻忽然位居王彥章之上,早已失去人心。段凝沒有膽量發動攻擊,我建議只要有五千名精銳騎兵從鄆州一直殺向大梁,大梁守軍不多,生擒他們的領袖,只要十天半月,天下就可底定。」李存勗大為興奮。
九月二十八日李存勗孤注一擲,動員全部軍力包圍後梁中都(山東汶上縣),後梁軍主力都在遠處段凝的手裡,現在兵少,後梁軍大敗,王彥章身受重傷被俘,李存勗愛惜他的才能,希望他投降。王彥章說:「我跟你們血戰十五年,而今兵敗力竭,死是應該的,即使你們不殺我,我又有什麼面目見天下的人?難道早上是後梁大將,晚上卻成了後唐的臣屬?這種事我絕對不做。」李存勗下令把他誅殺。
敗訊傳到大梁,說後唐軍長驅直入漫天而來,馬上就到。朱友貞痛哭問敬翔該怎麼辦?敬翔流淚說:「段凝非將才,且隔在黃河北岸,救援也來不及,縱使張良、陳平在世,也想不出辦法。」跟朱友貞相對痛哭。最初朱友貞的堂哥朱友誨擔任作戰官,很受士卒敬佩,朱友貞怕他政變,把它調回中央,連同他老哥朱友諒、朱友能一起軟禁,現在後唐軍就要抵達,朱友貞更怕他們會趁機奪權,於是連同親弟朱友雍、朱友徽一起誅殺。
十月八日後梁大勢已去,朱友貞跟宰相敬翔自殺,後梁亡。段凝率五萬大軍渡黃河南下,抵達封丘沒有接戰就繳出武器投降,率將領聽候命令,李存勗命他們復員,段凝在後唐政府官員中出入,洋洋得意,絲毫沒有慚愧,後梁舊屬看到他,都想咬他的臉挖他的心。
後梁與後唐戰爭數十年,後梁上風居多,亡國之前還打了幾場勝仗,一點都沒有敗亡跡象,甚至還派五萬大軍北渡黃河,準備攻打後唐,然而戰局卻突然急轉直下,我認為原因有四:
一、軍權由庸才段凝取代王彥章,所託非人,軍心不服,失去鬥志,龐大軍力成為無效兵團。
二、康延孝投奔後唐,後唐知己知彼,瞭解後梁戰略布局,虛實全在李存勗掌握中。
三、後梁軍的指標人物王彥章兵少,戰敗被俘身亡,士氣瓦解。
四、朱友貞胸襟狹隘,平庸又猜忌,治國無方,在國家存亡危急之際,沒有任何作為,反而怕自己兄弟奪權而予以殺害。
這四個原因,每一個都可能導致亡國,何況是四個,後梁縱使是大國,最後也難逃滅亡。
中華民國經國先生以後的國黨,頗似後梁,這段歷史讀來心情沉重,因此期望國黨能選出一位有能力、有戰力、有鬥志的人來擔任黨主席,中興國黨,再創中華新契機。(耿繼文)
|